|
汪家芳:为山川写生 为自然传神汪家芳:为山川写生 为自然传神 ■ 汪家芳近影 ■ 西岳华山图 ■ 晨曦苗寨
■ 松荫论道图 ■ 九曲长流天地外 ◆丹长江 汪家芳,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也是新民晚报发起的上海书画善会会员。 写生,感受山川灵气 去年11月,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大展在首都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作为上海美术首次在北京的集体亮相,102件打着“上海烙印”的作品,反映出上海画家积极走出画室、对社会生活进行广阔思考的创作态度,真实描绘出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其中,汪家芳创作的中国画《晨曦苗寨》描绘了黔东南依山而建的苗家山寨,梯田片片,苗寨座座,烟云缭绕,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展览结束后,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日前,记者来到汪家芳画室,他刚从云南写生回来。谈起《晨曦苗寨》,汪家芳说,他曾多次到贵州写生,对黔东南的苗寨和好客的苗家人有着深刻的印象。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然而苗家人将山寨依山势而建,并且开出梯田耕作,显示出人类永恒的生命力。为了创作《晨曦苗寨》,汪家芳曾几易其稿,最后将横画面改成直幅,这样更能表现险峻的山势和重重叠叠的苗寨,以及“见缝插针”开出的梯田。创作时,汪家芳采用了纯水墨,画面中,云气雾霭浮动于山峦之间,气息可闻,湿润可触。 话题也由此从山水画展开,当今,生活在水泥森林般城市里的许许多多画家,仍在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描绘大自然的山水画创作。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其实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山水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而在画家的心目中,则是一种精神载体,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活动。对于汪家芳来说,选择画山水,自有他的想法: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每天看不到山水。画山水,能够使自己在精神上神游大自然,舒心养神;也能够使观众享受山水之美,陶冶情操。但是要画好山水,必须要有传统和生活两个方面的积累。为此,汪家芳每年都要花一段时间去游览名山大川,去体验,感受山水的灵气。 探索,画面气势升腾 汪家芳说:“中国画虽说进入了当代,但我以为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本质是不变的。正如现代众多国画理论家所言:中国画进入当代,仍然是文人画。当下关于中国画的说法很多,创新表现的形式更是千人千貌。但是我以为:画家画风的形成与画家对艺术深入到升华认识是一致的。” 幼年时,汪家芳即受到良好的家学影响,曾数遍临摹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学习过程,只有经过师造化,才能脱茧而出,成为一个成熟的画家。 中国画人称水墨画,虽然到了当代色彩生光生彩,但是汪家芳在这几年的创作实践中对纯粹的水墨仍保持着一种纯正的感觉。 在创作过程中,汪家芳感到画巨幅的直画,如果在山水的组合上没有新意,就会在气势上一筹莫展。于是,他借鉴了当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用气韵烘托气势,营造一种蔚生霞光的画面效果,试图达到画面有一种升腾感。 “但是,你如果在巨幅中重复古人画巨幅画的内敛,这种豪爽的升腾感就在一波三折的文人画的内敛中弱化了。这个时候你画巨幅山水的挺拔,也就是视觉的层次感要用创新的构图来解决。我经过探索采用类似大斧劈,将云气拦腰截住,一山横断,焦墨山水,初看与画面不相融,何以在云回曲折处突出前面直山拦道,不合古画之理。但当画幅完整时,这一拦气韵更足,把画面突起,焦墨又是画中醒目之色,山形是笔直的,视觉上就有了现代感。画面有气势,又有了内在精神,画的现代精神,也就是创新感表现出来了。” 求新,笔墨当随时代 在汪家芳的画室,挂着一幅新画的《西岳华山图》,上书李白诗: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以前人们画华山多用直画面,便于表现华山高峨险峻的山势。然而,汪家芳这幅画却是横构图,他取俯视之势,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派作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华山的宽与大。 出新,是汪家芳画山水的追求。在当代山水画中,汪家芳认为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是古味太重,二是太生活化。受大师的启发,汪家芳在他的山水画中有意识地揉进了抽象、构成、肌理等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要素,重色不轻墨,工写兼用。但是他始终把笔墨情趣作为艺术追求的重要手段,把抒情写意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艺术境界。诚如陆俨少所说:“创新必须有基础,有了传统技法的扎实基本功,才能在推陈的基础上出新。” 笔墨当随时代。汪家芳对此深有体会:作为画家,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反映时代生活,画的画,要有时代烙印。 汪家芳的画室,就在美丽的苏州河畔,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美景,新的画作是否又在他的心中酝酿?
摘自《新民晚报》2014年4月12日B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