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论季平绘画的学术品位其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论季平绘画的学术品位 转载自:2014-05-05 万峻池 海派美术馆
《豆蔻年华》 2007年季平绘画作品在上海中国画院展出。他那有别于传统表现技法,视觉强烈、充满张力的作品,是其多年来的心血、智慧结晶,并引起观众的议论、品评、思索与探究。 季平的画有种切入时弊的警醒力。他透过都市奢华的表象,把艺术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底层(被忽视和被冷漠的城市农民工),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种种际遇,描绘他们的喜、怒、哀、怨,同时,也表达他们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渴望和信念,从而揭示在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中,关注农民工的命运是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他们(农民工)是城市中底层的人。可没有底层哪有高层,如果离开了这些普普通通的地层,我们的城市怎会有今天的高速发展?他们是底层,更像是“基石”是“根”(引自季平的创作手记)。他创作了《底层·农民工系列》,通过富含张力的图式,重叠、组合的人物,交错、遒劲的线条,单纯、混沌的色彩,勾画出农民工的真实群像,体现出关怀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并且提出了急待改善纠正偏见的切实话题,有着发人深思的警醒力。这组作品收入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城市里的农民工·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集》,并选入“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邀请展”,以其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赢得一片荣誉。 同前辈画家相比,季平所处的创作环境、学术氛围更加开放、更加轻松,但面临的挑战、压力也是严沉重的。季平从事过连环画、油画创作,造型能力和绘画技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转换观念,从传统与现代的分野中寻找新的契合点和生长点,使传统水墨画焕发青春的活力。一方面,他对艺术语言的定位作了深思熟虑的构想,点、线、面的组合,色墨与光影的融汇,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用一种新的元素、符号,给观众提供一个新的具有冲击力的视野。以笔墨技法而论,用笔厚重有力,有浓郁的书写意味,用墨酣畅淋漓,恣意的破墨突破了前人的常规,使画面产生出类似西方现代平面艺术的二维张力。他的色彩多用原色,大胆、响亮,积染、重合,偶尔参用油画的刮、点拔法,隐现着当代水墨画的节律或构成,其强烈的个性拉开了他与同辈画家的距离,确立了其富含创造力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从季平作品中可以窥见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和发扬,用古人的话来说,他作品种表达的是“真心迹”,流露出他的真性情。“我以我法”,率真含蓄,贯串着一种道法自然,至美、至性的老庄古典哲学的精神,也致力于解析西方哲学家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的学说,从而具有深刻的参照性和思辨性,这就摒弃了浮光掠影,代之以物镜与画境的开掘、升华。《生活的滋味》、《雨后晨景》、《豆蔻年华》、《都市旧梦》等作品的先后问世,表明季平的艺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嬗变,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2月28日解放日报 《都市旧梦》
《雨后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