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屺瞻艺术馆】都市的怀恋——季平城市山水作品展【朱屺瞻艺术馆】都市的怀恋——季平城市山水作品展 展览名称:都市的怀恋——季平城市山水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5年8月30日(周日) 下午16:00 展览时间:2015年8月30日至9月13日 展览地址:朱屺瞻艺术馆,欧阳路580号 主办单位:朱屺瞻艺术馆 鸣谢单位:藏真海派美术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2015年8月30日,朱屺瞻艺术馆将举办《都市的怀恋——季平城市山水画展》。“只有精品才能铸就辉煌——十年后海上画派谁主沉浮”,本次展出的四十余幅海派著名画家季平先生的精品力作,以其鲜明的绘画风格和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找到了艺术思想的契合点,用一种全新的文化元素,展示了极具个性的画面;著名艺术评论家尚辉先生也认为,季平的中国画既完成了山林之境和出世心态的转换,又具备了都市文化时尚的策略。对一个画家,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但季平的作品又绝不止于此。他的作品给人回味更多的,还在于画面中那些飘忽不定的影像所复现的人类都市体验——一种惊慌的焦虑,它无疑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文明和引发这种信息变幻的都市时尚给人类生存空间造成的心理挤压。 海派美术馆的万峻池先生也用传统的六条标准(传统功力、书法底蕴、文学修养、名作效应、创作精神、个人风格)对季平进行全面的剖析。 从传统功力来说,季平受到了传统绘画的熏陶,学院派的根基,连环画的造型,造就了季平的绘画底蕴。他用固守素志的信念,穿梭于大街小巷,用全部的情感追述着都市的历史故事。从书法底蕴来看,历史证明了一个现象,当代画家轻视了对书法的关注。季平也只能用字如其人的文人模式来完善他的书法。季平应对书画同源的含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学修养方面,传统文化的精髓占据了季平的心弦。东西南北的小楼,记载着曾经的故事。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奠定了它的历史,季平用具象的笔墨描绘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季平对名作效应的态度是严肃的,季平用画笔除去了传统中的小桥流水,他将古老的农耕文化转型为现代都市文明。其代表作《都市夕阳》、《旧宅风雨》的学术与收藏价值,历史将予论定。他在创作精神上是可贵的,季平步履蹒跚地煎熬于瑕疵与创作中,他用载一抱素的壮志,倾情于艺术的真谛,极具个性的城市山水,再现了艺术的新生。季平的个人风格是鲜明的,新世纪的阳光将会照亮一个新的绘画语言——城市山水。 从以上六条标准的点评来看,季平数十年的艺术追求是成功的。张培础先生曾充满诗意地评价季平的作品:“斜阳夕照,斑驳楼墙,洒落一抹昏黄;人约黄昏,街道朦胧,雨中情深意长;石库门洞,过街小楼,宁晨清杳无影;红楼粉墙,绿荫廊下,倩女细步徘徊;角楼阳台,淑女临窗,凭栏隐眺何望;庭院深深,楼群叠叠,稍然幽无声息。作为在石库门老洋房、法国梧桐侧畔成长的人们,这些画面所传递给他们的情绪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艺术家,他用画笔重温并寄托旧时心中深情的怀恋。” 画家创作的目的是通过画笔来传递自己的精神向往,画家的作品没有思想和情感往往很难传世。季平以艺术家的良知探索着艺术的真谛,他以艺术家的情感描述着自己生活的田园,不可抗拒的宿命使他深情地依恋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艺术家的使命使他时刻铭记着“重复不是艺术”。 都市的怀恋 文/张培础
在中国绘画中,山水画具有独特至尊的地位,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山石、川流、大地都是宇宙天地、乾坤世界浓缩的精华,已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山水画这种尊崇的地位已化作意念延续至今。统治了绘画的大部,凡是以景色描绘为主导的作品都统称为山水画。 今天单纯的山水画已不能包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更难以融入现代都市的时代韵律。当代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艺术家的观察方式表达理念和审美取向早已天差地别,更新已成必然。名称本无所谓,关键在于表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理念,面对当今千人一面程式套路的山水风景,如何在传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都市风景,正成为当下都市艺术家的新课题。季平先生近年来以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对都市变迁的回望,对都市生态的关切,抱之以深情关注,并渴求以个性化的手法融入他的作品确实是难能可贵。 其实季平并非是一位山水画家或风景画家,他涉及的绘画领域很广,早年的连环画、插图创作就很有特色,画得一手好速写,又长期关注都市生活题材,创作过一批水墨人物作品和都市水墨风景。也许因为他美术记者的职业特点和责任,让他更善于体察社会和民众的现状,观察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以独特的视角去表现,如都市生活中民工阶层的生存状态,80、90后青年对人生、事业、理想和追求等等。在人物生态、状态、心态、心情、心境的刻划和把握上都给予深入的探究。在创作《咖啡馆》水墨系列作品中曾一次又一次地到咖啡馆边画速写边体察各种人等的心境和状态,体味各阶层人士的情感和百态。他也曾在公园的晨练中观察和体悟都市退休老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烦恼。即使乘坐地铁,也不等闲,观察各种人物即时的状态和身份的关联,发现富有情趣的各种插曲。这都体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美术记者、艺术家理性面对艺术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市工人文化宫美术班当辅导老师,也是个工人业余画家,季平在班上还是个工厂的小学徒,才十七八岁的样子,但搞创作已是有模有样,画人物已略带变形,很有个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近四十年过去,对对艺术共同执着的追求维系着我们,是师生、朋友、也是同道,至今还一起在水墨缘工作室作画、活动,看来解读季平的作品,我算是合适的人选了。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说的是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可以从画的思想、内容、风格、意境、情趣,反映出画家的艺术思考和品位,甚至个性和经历,对于有共同情趣和经历的朋友,不妨走进他的画中,窥探作者心灵深处视觉表达的源头。 斜阳夕照,斑驳楼墙,洒落一抹昏黄; 人约黄昏,街影朦胧,雨中情深意长; 石库门洞,过街小楼,宁晨清杳无影; 红楼粉墙,绿荫廊下,倩女细步徘徊; 角楼阳台,淑女临窗,凭栏隐眺何望; 庭园深深,楼群叠叠,稍然幽无声息。 作为在石库门老洋房、法国梧桐侧畔成长的人们,画面所传递给他们的情绪是不言而喻的。 画面中浓烈有序的色彩,沉稳凝重的色调,错落爽朗的笔触,松灵交叉的架构,不苛求惟妙惟肖,唯求意韵呈现。早年上海留法巴黎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倪贻德、林凤眠等是引领上海三、四十年代沪上表现主义油画画风的代表人物。它与老上海欧式结构建筑正是能在时代节拍和形式表现上交相呼应的统一体。季平用中西彩墨画风融合之,从中还能窥见林凤眠先生的表现理念。把人们带入老上海,回味这逝去的花样年华。 当年轻人在衡山路老洋房咖啡馆、茂名路小酒吧,以时尚的心态,打开法国香槟红酒品尝这昔日的辉煌时,40后50后的中老年人正沉缅挥之不去的老上海情结中。触景生情,这是一代人的心灵体验,我想季平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作为艺术家,他用画笔重温并寄托旧时心中深情的怀恋。
上海人家 季平 上海人家系列创作 •《巴金书屋的芬香》 上海武康路是巴金先生最后的寓所,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在温馨的书屋,描述着硝烟弥漫的战场,用他的真情讴歌心目中的“英雄儿女”。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英雄儿女的舍生忘死,或许永远没有文人书屋的芬香。
季平 上海人家系列创作 •《鲁迅故居的灯光》 上海山阴路的鲁迅旧宅,伴随着先生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书斋的灯光曾经见证了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秉性。
季平 上海人家系列创作 •《愚谷邨中愚楼情》 大智若愚的愚楼主人应野平先生,在上海愚园路愚谷邨生活了几十年,在这里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精品。先生一生饱含对祖国万里江山的真诚祝福与崇敬,1961年创作了代表作《旭日东升》。如今随着旭日东升灿烂阳光的冉冉升起,让我们再度领略艺术家对伟大祖国的挚情挚爱。
季平 上海人家系列创作 •《海伦沈斋翰墨缘》 上海海伦路沈尹默故居是先生翰墨人生的最后田园,在这里鸟瞰古今,日夜临池,从容书写艺术人生。极具功力的书法作品,延续了传统艺术的进程,照亮了书法艺术的前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