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森隶书小石城山记(上)》《张森隶书小石城山记(上)》 转载自禅艺会(2014-04-28) 中国语,人人可写;毛笔字,个个能学。然书法,未必有字就行;书法家,更非挥毫于宣纸之上就能自然成家。真正的书法大师,必在前人之上创新,自成一家,见字如见人,绝不含糊,即便未见署名,一样让人肃然起敬。——纯道题记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书家张森,1942年生于浙江温州。原来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光学科技人才。由于家学渊源,自年轻时起,即有兴趣于书法。上世纪七十年代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研究。在数十年的书法研习中,遍读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名碑名帖,会古融今、放意自得,终于在隶、楷、行、草诸方面,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个人的艺术气质和性格特点,创出了书法的新境界,成为蜚声中外的书法名家。 在诸种书体中,张森的书法又以隶书见长。张森的隶书,追求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传统与书家个性相统一的艺术之美。 张森在清代书家隶书创新的基础上,继续行进。他遍临汉隶名碑,并吸取清代隶书众家之长,但又不受清代隶书的圈限。他钻进去,跳出来,特别在隶书的跃动方面下功夫,把隶书创新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他在隶书上的最大成就是通过隶书点画结构和字形变化的新创意,张扬清代隶书三维立体感的效果,使隶书活泼起来,产生了神奇的跃动感。他的隶书最好看的是每个字都好像在上下起伏,表现出一种跃跃欲动的力量。 本来是凝重、森然、老成的隶书,被张森的神来之笔赋予了青春、流动、畅酣、活跃的气息。如果我们能从清人开创新的隶书中看到圆浑凸现的三维世界,那么在张森的隶书中我们已能看到流动着的四维世界。可惜的是,尽管张森在他的隶书中,加进了跃动的艺术想象的时间因素 (跃动就包含着时间),但这些字仍然不能脱离纸面。所以它的跃动也只能是艺术的象征性。但你却不可小视这种书法艺术的跃动,正是它赋予了古老隶书的艺术新生命。 张森的隶书,每个字都像是要从纸面上跃然而起,甚或企望腾空飞翔,但实际上却不能离开纸面一步。这能与不能之间,就是张森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用一位伟大人物用过的一句成语来形容,张森隶书之跃动,乃是一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跃动。煞是好看之处,就是这“跃如也”。而且,综合起来看,这种跃动带有一种富有灵性的气氛。所以这种“跃如也”的跃动,亦可称之为“灵动”。张森的隶书与汉代以至清代隶书比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灵动”。 古人论艺,喜欢讲诗、书、画之三绝。诗以明快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诗情,画用变化多端的色彩表达画意。唯独书,只能以点画符号机械而被动地表达思维。张森的隶书,却能用灵动的书法弥补了书法千百年来不能以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诗情画意的缺憾。 张森因隶书而成名,因成名而洛阳纸贵,因洛阳纸贵而仿制者多。一时间真假美猴王,似乎很难辨别。但仿制者中,大多只能学其皮毛,而无法得其灵动之气。所以,只要从书法的灵动与否着眼,还是可以鉴辨其真伪的。 张森把多种书体融入他的隶书中,又把隶书的雄浑、灵动之气,引入楷、行、草,于是张森书写的楷、行、草亦有了伟岸、灵动的新气象。 由此可见,现代书法是在融会古今、放意自得中发展的。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在发展中,既要传统,又要独创。亟望我们的书法学习者,能从张森的书法创作实践中领会这个原理,以为发扬光大中国这门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张森隶书小石城山记》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1月第一次印刷出版,定价4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