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时代的容颜——《上海》巨幅作品创作解读与感想

1.JPG

《上海》(国画) (7400×5400mm)  汪家芳


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时代的容颜——《上海》巨幅作品创作解读与感想

本文刊登于《文汇报》2018-11-27 第十一“笔会”专版

作者:汪家芳


时代造就了当今的社会,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对于艺术家及其创作而言,笔墨技艺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据此创作出体现一个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40年的发展给上海这座被称为“魔都”之城灌注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40年间,我们戮力同心,又砥砺前行;40年间,我们与大时代相随相携。改革开放,春盈四海,潮涌东方。奋进中的上海,已步入了一个姹紫嫣红、百花吐艳,前所未有的最好历史发展时期。

作为一个时代养育的艺术家,又是与改革开放40周年同步前行的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时代的容颜,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体现中国精神,反映中国审美,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以无愧于时代和无愧于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言: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艺术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以及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微信截图_20181127074816_meitu_1.jpg

《上海》中国画写生手稿

2018年6月中旬,我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创作从纵向历史和横向显示两个层面体现上海城市风貌的巨幅中国画《上海》。当接到这个任务时,作为—个在上海出生与成长,时刻关注并挚爱这座伟大城市的艺术家,我深感光荣。有义务、有责任,更有一股奔涌而来的激情,推动着我倾注全部精力投入其中,竭尽所能,力求以深邃的内涵和完美的画面,彰显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精气神,体现画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在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

微信截图_20181127074834.png

《上海》中国画写生手稿

接到巨幅中国画《上海》创作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创作的视角如何更好地切入?作品的画面形象如何才能准确、传神、艺术地表现上海城市特有的发展脉络、上海丰富的红色历史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宏伟成就?如何让观赏者看到画面后,能够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作品所要深入展现的城市韵味和城市精神,从而对上海产生真挚的热爱之情?

微信截图_20181127074847.png

《上海》中国画写生手稿

经过采风、学习、查阅大量材料和反复思索后,我意识到:应该将红色、石库门、梧桐树、金秋、吉祥等具象物体与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意境相融合,列为创作的关键点。绘画是生活的再现,必须在具体的创作中通过物象的精心设置与炫丽色彩的描绘,将浓缩了的上海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艺术地呈现在观赏者面前,通过具体的画面让观赏者真切地感受上海的过去、现在以及前景,品味上海城市的前行足迹与奋斗精神。基于此,我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作品《上海》,便以石库门形象为主线,并由此而重点刻画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红色历史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的石库门是一种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建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居住宅。她所禀赋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结构,既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生活风情,又奠定了近代上海特有的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成为区别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石库门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石库门文化,对近现代上海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当深厚的影响。描述石库门可以成为一段故事,用画来表达石库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是一篇精彩的上海故事。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11.jpg

《上海》(局部)

门,狭义中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但是从广义上来讲,门又扩展为指事态、历史、经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归纳和总结,上海的石库门就是历史的见证和总结。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当时,全国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有识之士看中上海的发展前景,纷纷前来。他们要在上海落脚就要有居所,为此他们带来了充满江南民居风格的住宅形式,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涂以白色墙面,因为是用石料做的门框,所以称之为“石库门”。这是上海第一代的石库门,也叫作老式石库门。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17.jpg

《上海》(局部)

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我特意采用了重笔重彩并铺以金黄透红样式的暖色调,通过对上海城市标志性植物——梧桐树特有的金黄色的渲染,反映了上海金秋时节处处洋溢着的收获与喜庆气息,映衬出“这里是上海”的时代强音,从而彰显上海在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温度、历史厚度、建设速度和发展高度,展示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的城市伟岸风貌。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23.jpg

2018年8月30日,是我开笔创作巨幅中国画《上海》的难忘日子。当天下午3时左右,我在位于观缘文化中心的宽敞明亮的绘画工作室里,借助升降机攀至离地面5米高空,面对由“上海第一裱”美誉的装裱师周国伟先生亲手无缝拼接而成的16张8尺巨幅宣纸,凝神屏息,准备铺毫落墨。此时,似乎脉搏频率也加快了,握在手中的画笔也不由得微微颤抖。是紧张抑或是兴奋?细细想来,两者兼有。

我清晰地知道,这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创作的最大尺幅作品,也是上海建城有史以来,以作者个人名义独立完成的最大尺幅中国画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所饱含的特殊意义,必须倾注我以往所有的艺术积累、艺术才情与艺术技巧——艺聚笔端,为讲好上海故事,凸显上海这座人文之城所含的丰富、多元、深厚的底蕴,我将不懈努力。在我看来,上海的城市文化是富于魅力的,公正包容,中外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城市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适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我力图在作品中艺术地呈现这种种多姿多彩的元素。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27.jpg

随着第一抹靓丽的红色在纸上渲染,我精细地按小样稿逐渐绘制与放大,且不断充实与完美。画笔下熟悉的石库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上海地标性建筑物,曾经是我无数次采风与实地写生的对象。曾记得,在鱼肚泛白的拂晓时辰,或是在五彩缤纷、灯火辉煌的夜晚,甚至是月明星稀的午夜时分,我徘徊在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等标志性石库门建筑的周围,以及太平桥地区修缮一新的上海新天地等新式石库门街坊,一遍遍回味品鉴,流连忘返。我深情地呼吸着周围空气中弥漫着的特有的气息,回想当年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深切感受着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国泰民安与城市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我的这幅作品以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等“石库门特色建筑形象”为立足点,凸显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内涵,并由这些石库门形象延伸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上海红色全景,并因此形成了创作这件大型绘画作品的主旨。

我从图书馆大量的影像资料中、在中外观光者游览石库门的赞叹神情中、在海量的时事政治资讯中,一步步加深了对这些我所要表现的特定的石库门建筑形象要素的理解。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的话语更响亮,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无声的历史插上有声的翅膀,这是一个美术创作者必须铭记于胸的。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32.jpg

《上海》(局部)

“上海石库门——红色基因——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这三个基点,奠定了作品的主旋律,那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展现时代记忆。随着创作的深入,我深切认识到,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发生地。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在此发生,许多革命先辈留下了光辉足迹。1920年,由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校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上海成为当时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心。其中,以1921年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石库门建筑里留下的革命文物最为丰富。饱含激情描摹好这些曾经与中共发展史紧密相关的石库门形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要让目睹这幅画的观众,油然而生地连接起石库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的联系,起到“红色修身,风范永传”的正能量教益。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42.jpg

《上海》(局部)

在作品的构思过程中,我特意将画面设置为三个板块,即前景、中景与远景,意蕴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红色脉络的今天、昨天与明天,以及“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的纽带关系。

画幅前景凸显上海这座悠久历史城市特有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与精气神,强调了“海派文化”的求新求异,适应现代大都市丰富多变,与时代潮流同节拍的现代趣味。

画面上的石库门图形,外观看来是花园洋房、别墅、公寓等中西建筑的合璧和综合体,内里却蕴藏的是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现代建筑融合与创新的结晶,反映了“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记录了上海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变迁与进步,承载着上海市井生活的深刻记忆,也是多种文化与传奇故事的演绎。

位于画面居中左侧,以太平桥地区上海新天地的新式石库门建筑形象为基本素材的新式石库门街区,是现代化上海的一个缩影,即“旧的建筑,新的生命”。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各方人士纷纷成为“新上海人”,新式石库门建筑样式也与时俱进,在吸纳西方建筑文化基础上,创新性形成了中西合一的特有风貌,提升了石库门的居住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这里不仅是海派味道甚浓的旅游景观中心,还是国际化的商住园区、娱乐中心与时尚天地。这里,海派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等特质融合在了一起,既保存着历史记忆,保留了历史文脉,又有翻天覆地的改观,为创新性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提供了有益借鉴。

画面前景的中部乃至右侧区域,采取“留白”布局的方式,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意蕴上海这座有着开放、包容、学习、进步优良传统特质的城市,以及坚忍不拔、勤劳智慧的市民,将更大力度地学习与借鉴海内外先进理念,实践并讲好“上海故事”,为改革开放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49.jpg

《上海》(局部)

画幅中景更多呈现的是上海老式石库门景观。与前景显现的太平桥地区上海新天地新式石库门建筑相比,起到了“铺垫”作用。它告诉人们,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沿革,意蕴上海城市建设中“江南文化”发展的轨迹,以及人文历史进步的脉络。

在上海发展进程中,一代代外省市的移民来到上海,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融入上海的“江南文化”,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大码头的底色。各地传统文化在沪上相融,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注入,最终形成了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由此,以适应与满足这些移民自身居住要求为特点、充满江南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风生水起。这些屋顶建有“老虎天窗”的建筑,因以石料用作门框,“石库门”之名便油然而生。随着上海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界有识之士纷纷涌入上海,他们同样有着居住的需求,又非常看重上海原来的老式石库门,在它的基础上,他们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应用在石库门房屋,为此产生了新式石库门。因为新式石库门的美观实用,上海的老式石库门纷纷改建为新式石库门。居住在石库门的群体,最顶峰时期达到上海居住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可想而知,这是上海庞大而中坚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付出,将上海原来的作坊、商号、当铺等小规模的繁荣,提升至工厂、公司、银行等较大规模的繁荣,并融入了西方的先进和理念,使得上海石库门文化得到了较大提升。这些独具城市辨识度的“上海非遗”建筑,因沿袭吴越“江南文化”的积淀,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非遗建筑形成显著差异。通过这些“石库门”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市民的性格、生活态度乃至城市精神,也串联起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与深情期许。

微信图片_20181127074955.jpg

画幅上方的远景部位,采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淡彩勾勒的绘画方式,凸显浦东陆家嘴金融街区高楼建筑物天际线。“欲与天公试比高”,是上海城市奋斗精神的完美体现,突出了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取得的正能量效应,彰显出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取得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上海,不仅仅是时间跨越上的概念,这段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上海的高速发展,是旷古罕见的历史变迁,令世界为之震惊,也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对自我命运的重新认识。在浦东这块热土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上海的建设速度以及上海的历史文明高度。

作品远景部位的画面上,既有建成于20年前、享誉亚洲的“东方明珠”电视发射塔,也有近年落成并开放使用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等伟岸英姿,以及总楼层超过120层、以632米的高度傲立全国第一的上海中心大厦,还有湛蓝天空下一抹红色的世博中国馆及身后映衬着的拱形状卢浦大桥……它们的前面,是作为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这些以硬朗的建筑线条和生动的空间面容屹立于世的建筑物,和带有上海地域特色的景物交相辉映,仿佛在光影中共存与对话,描绘出一个向世界张开双臂的魔力上海。简洁而精彩的画面似乎向世界告白,上海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舞台,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国际文化、世界一流的顶级赛事,灵感在这里碰撞交融,潜能在这里激发。汇聚全球资源的上海,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怀揣更大的创新梦想,将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到9月30日,经过连续紧张的持续创作,巨幅中国画作品《上海》终于搁笔完成。诚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微信图片_20181127075001.jpg

回想创作期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形成两点认知:

一是艺术家必须强化“铁骨担道义,笔下有乾坤,身心接地气的特质”,肩负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不忘初心,始终怀揣感恩时代培育的强烈意识,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时代发展美景,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此次领命接受大型中国画《上海》创作任务,对我来说,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全新考验,考验我们这些艺术家是否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艺术精品,而非单纯迷醉在自我的艺术世界之中。这除了要有全面、深厚、扎实的艺术造诣,以及与时俱进的独特的审美眼光,还必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体现上海改革开放发展主旋律的《上海》画作,通篇以中国画元素贯穿始终,用我擅长的笔法、绘画语言及审美特性综合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艺术语言愈是个性化的,也就愈是公众的。合理的造型成分越多且越丰富,也就越能激发公众的艺术情趣和愉悦,激发观赏者对高雅审美的向往。艺术总是要有承载的,创作者必须传达所处那个时代的精神与特质,清晰表达自己对于不同时段状况的当下关怀。艺术家又是属于社会的,必须讴歌时代发展,显现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由此才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培育。

微信图片_20181127075007.jpg

二是,用心打磨能够传世的艺术精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全身精力,持续攀登艺术高峰。思想有多远,目光就有多远,脚步就能延伸多远。为刻画好以石库门为题材的上海故事绘画作品,我在一个月时间内倾注了全力。一方面,从最基础与最接地气的现场实地采风开始,累积了四十多幅写生画稿作为基本素材,融入生活再出发。另一方面,从关注画作的每一处细节入手,包括色彩、线条、比例、亮度以及构图等在内,直至宏观画面的全程把控,都是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地逐步推进,容不得半点懈怠与敷衍。为取得最佳的色彩效果,追求精品意识,我不惜工本,即便耗时费力,也全部采用人工手磨矿物质朱砂颜料以及清代上好墨锭,慢工出细活。为达到预定的特有渲染效果,在处理局部构图画面时,最多铺陈了二十多道次不同颜料的色彩,有时还需等待纸面微干、半干、全干,方才开始工写兼备的创作,敷设既定的颜料色泽。有时,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纸面色彩与渲染特性,即便画到月明星稀、人极度疲劳时刻,心里也还是会感到相当地愉悦,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

为使《上海》这幅作品更充分彰显传统的中国画特有元素,特别恭请了著名篆刻艺术家徐云叔先生操刀制印,精心完成了尺寸为12×12厘米的“海纳百川”朱文大印,专用于画面压角之章,堪称完美。

微信图片_20181127075014.jpg

巨幅中国画《上海》完成了,心头之牵挂仍然放不下来。它能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否凸显“上海石库门——红色基因——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创作主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用在当下仍不过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如果这幅精心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上海》,能够为前行中的上海城市发展,起到一点推动的有益作用,那我就心满意足了。物竞天择,自胜者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前行,不断学习,时刻强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为创作更多红色题材的“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绘画作品,作出更多的努力。

11.JPG

>>>相关阅读

微信图片_20181127080133.jpg

《上海》的四个部分,四段故事

用上海石库门的历代建筑阐述上海独特的历史及文化,映射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个城市的故事在《上海》画作中分为四个部分:

A.老式石库门

B.新式石库门

C.现代石库门

D.陆家嘴之高

A.19世纪70年代,上海吸引了全国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在制造、商业、金融、房产、文化的倾力发展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初步的繁荣。特别是,他们将江南的住宅形式带至上海,那就是用石料做门框,所以称之为:石库门。后来又称之为老式石库门,其主要特征有:马头墙或山墙,白粉外墙面。当时,这种形式在上海以静安区为最多,有柏德里、山海里、信陵村等等,在本作品中由黑色A字所示。

B.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上海逐步向世界开放,工厂、商号、银行、口岸等也初具规模。老式石库门逐渐发展,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手势。主要特征为:坡顶改平顶,有亭子间,清水红砖或青砖,石灰勾缝,最为明显的是,门框改清水砖砌,其门楣更美,有三角、半圆、弧形或长方形。这种方式,深深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图中B区就是代表作。

C.2001年,原太平桥地区石库门建筑在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下改造成功,取名为新天地。新天地保留及发扬了原来建筑的风格,其改造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如今,她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住园区,是一处集景观、购物、娱乐、时尚旅游中心为一体之所在,她带动了地区的开发热潮,又启动了历史保护的新里程。

D.此处是大家熟悉的上海陆家嘴。画面上设置这个远景,就是想说明上海从石库门文化向上海现代文化的发展。这里用“四个门”来归纳:上海的大门是上海中心的高度之门,金茂大厦环顾世界360度的胸怀之门,是把握稳妥的金融之门,是犹如东方明珠般的灿烂之门。

作者:汪家芳

编辑:叶松亭 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