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音】汪家芳:上海画家画《上海》

汪家芳,1959年生,上海嘉定人。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上海画家画上海01.jpg


石库门的一砖一瓦,透过笔墨的堆叠、皴染,仿佛往昔流金岁月的沉淀;梧桐树的枝繁叶茂,片片斑驳之间透出的,是光影交叠的温度;弄堂口的黑漆木门,映衬着西式窗棂的明快亮敞;远处是黄浦江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而对岸的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历史文脉与今日风貌,两相辉映,浓缩而艺术性地铺展在人们眼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上海画家画上海02.jpg

这是一幅长7.5米、高5.5米,由16张8尺宣纸无缝拼接而成的巨幅国画,名为《上海》,算起来足有40平方米。巨大的尺幅,温暖的色调,精巧的构图,个性的笔墨,无不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创新的独特个性与城市精神。正如其创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家芳所说:凡经典之作,叙说的总是“此时此刻”,传递的总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最强音。


熟悉汪家芳的人都知道,作为当代优秀的山水画家,他的笔尖沉淀了几十年来的自我修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笔歌墨舞,初心不忘,在数十年的丹青岁月里,他的绘画作品拥有鲜活、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时代特色;每一笔皴擦点染,都用自己个性十足的水墨语言,传达着文化自信,笔墨传承与个人独具面貌的艺术特点。


眼前的这幅巨作,从构思到搁笔,历时整整三个月,在动笔前,汪家芳查阅大量上海历史资料,用眼细观一座座优秀历史建筑,用脚慢慢感受一片片特色街区,用上百幅写生,深究、细品什么是可阅读的建筑,什么样的街区适合漫步,城市“温度”由何而生……正如当年傅抱石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一样,绘制巨幅画作,考验的不仅是画家个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需拥有足够的脑力、体力。绘制过程中,汪家芳有时趴着、眼几乎贴着地作画;有时又站在高高的升降机上,挥舞大帚般的毛笔。忽上忽下,时而大笔挥洒,时而精细入微,真可谓“呕心沥血,筚路蓝缕”。难怪画成之后,汪家芳的夫人嗔怪丈夫“为了画这幅画,连命都不要了”……大画上墙,博得赞美一片,没想到汪家芳又有惊人之举,坚决婉拒高额稿费。在风生水起的上海画坛,汪家芳一直是深受藏家、市场热捧的实力派大家,如此精心绘制的作品,竟然分文不取,高风亮节,令人感动。而对此,汪家芳却看得云淡风轻:“一个画家能有机会用画笔记录自己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城市,是多大的幸运,其他还谈什么呢?我想让这幅画纯粹些。”


申音-汪家芳(上).jpg

申音之汪家芳(上)

点击以上图片观看视频


毋庸置疑,汪家芳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根底和传统文化修养,同时又接受着“八面来风”的当代文化清新气息的陶冶和启迪,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贯通古今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理想追求。




而如此鲜活生动,笔精墨妙的创作,完全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熏陶、感悟与体验。《上海》的成功,恰是最好的证明。若没有多年来的行走、感悟与写生,就很难有这般把控全局的水准与高度。艺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人民。几十年来,汪家芳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起画笔,手握画本,信心满满,轻装上阵,从中国到外国,沿着浩荡丝绸之路,去寻找历史踪迹,用画笔记录眼前的一切。直至今天,“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汪家芳已足足踏遍了整整24个,不久的将来,另外三个国家也将留在他生动、鲜活的速写与写生稿之中。


对汪家芳来说,行走在这些国家中间,他将自身的绘画艺术和国家战略融合,构建完成了自身艺术成就的新高度。他眼中的风土人情、文化现象以及脚下的真实观察,都让自身成为独立的个体,融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用手中的画笔呈现一位画家对社会的担当,完成一次次文化重聚。




汪家芳的写生非常有趣,他从不使用相机,唯一的记录方式就是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每到一地,灵感一来,立刻动笔,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个把小时,就能现场完成一幅气韵生动、别具一格的速写作品。这其中有钢笔线条,也有白描勾勒,水笔与色彩的交织往往又会生发出全新的艺术效果……每天出游,他总能认认真真画上三五幅有质量的写生佳作,晚上回到旅馆,则用他那拿手且清秀的小楷,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一篇绝妙的游记随笔。


无论是寥寥数笔瞬间造就的美感,还是精雕细琢展现山川、建筑的宏伟,汪家芳的写生,兼具艺术的灵性和生活的气息。在他的画面里,有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有浩瀚苍茫的西北风貌;有充满异国风情的村庄城墙;当然也有形形色色的不同面孔,那些随性勾勒的线条,让情感的传达更为立体、真挚与鲜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有趣的写生作品,基本都完成于画家定制的宣纸明信片上。每到一地,每画一幅,汪家芳就会不厌其烦地找寻当地邮局,买下当地的邮票贴在写生明信片上,并盖上当地的邮戳,最终才算完成一件既匠心独具又无与伦比的艺术品。那么多年来,每去一个国家或地区,他总能带回厚厚的一沓写生作品,一一展卷之时,艺术所独具的感染力与震撼力,顿时扑面而来。“他的旅行最简单,每到一地就是画画,不逛街,不购物,一天到晚,沉浸在画中,既纯粹又可爱。”望着丈夫展开写生明信片时喜悦与满足的神情,夫人作为第一观众与最大的支持者,也由衷为丈夫的执著、认真与刻苦而感动。





“画家只要有生活、情感、思想,便总能融入到任何文化背景、任何生活方式中去,这也是对文化的把玩。”在旅途中,汪家芳用画笔与真心,打破语言隔阂与文化差异,与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交上了朋友,建立了艺术的友谊。如今,这样厚厚的写生作品已逾千幅,不仅是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忠实记录,也是汪家芳用中国绘画语言所做的“笔墨游记”,生动、珍贵且难忘。“随画随记样式的‘画与远方’,有助于我洞察事物发展与人文情怀的深邃,更有助我从中获得对人生的体悟,激发我对中国画艺术创作探究的热情。”走进《申音》,看着自己几十年来的所行之路,所画之景,汪家芳感慨良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种来自于心灵与笔墨碰撞的原创,既有精神的高度,也充满着无穷魅力。


申音-汪家芳(下).jpg

申音之汪家芳(下)

点击以上图片观看视频


策划 | 钱亦蕉

采访 | 王悦阳

摄制 | 贺 信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