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汪家芳:巍巍中国情,情深有几许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20-04-10


摘要:《巍巍中国情》等一批优秀艺术创作,回答了灾难面前艺术何为的时代命题。

中华艺术宫,“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正在展出。

艺术创作往往和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差,使得人们面对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不免产生疑问:时过境迁,艺术表现有什么用?

回溯主题展中令人震撼的国画作品《巍巍中国情》的创作过程,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当人们即将走出或终于度过一场危机时,艺术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重新审视和理解生命创造了意义。


记录疫情下城市流动的生命之声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行、最强的守护、最暖的陪伴……种种感人瞬间,时时击中人心。上海的美术、摄影工作者们,用画笔、用相机,记录疫情下战斗与生活的真实。这些作品,现正集结于中华艺术宫展出。

在这场名为“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的展览中,国画家汪家芳的巨幅作品《巍巍中国情》因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而引人注目。

《巍巍中国情》宽5米、高3.2米,在国画作品中,这是一个惊人的尺幅,但其创作起源却是20多件写生小品。

时间回到1月26日,年初二。

那天,汪家芳取消了原定去东南亚的采风行程。其实当时对武汉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并没有“禁足”要求,但3天前发布的武汉“封城”消息,让他的心一直沉着:国家摁下一个有着1400万人口大城市的暂停键,这个新冠肺炎,不一般。

年初三,他推开窗往下望,小区里出奇地安静。他对妻子说:“我们开车去看看上海吧。”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汪家芳对上海的深情厚谊,都倾注于作品之中。去年,他创作的历史上以上海命名的最大尺幅国画作品《上海》,挂在了西郊宾馆外宾接待大厅的墙上,让中外宾客看到了金色梧桐树掩映下的石库门,看到了开阔的黄浦江面,看到了陆家嘴高楼绘就的天际线……

车从寓所附近的江宁路行驶至外滩、浦东……一路畅通无阻,但畅通带来的,不是喜悦。“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城市的呼吸。不,是叹息。”

冷冷清清的马路,冷冷清清的建筑,上海“降温”了,我们在新春迎来了“寒冬”。

但一些往日里引不起人们注意的“风景”,却落入了汪家芳的眼中:小区门口送快递的小哥、依然开门营业的超市营业员、正在清扫的环卫工人……那天晚上,有亲戚上门,汪家芳问他怎么来的,他说坐出租车来的。“车里一股消毒药水味道,司机戴着口罩,我很安心。”亲戚说。

疫情下,因为有这些保障城市基本运转、保障民众正常生活的平凡人,上海尽管“沉默”了,但城市的“血液”依然在汩汩流动。

这是一股隐秘的、不起眼的力量,但汪家芳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它。他去青浦看雨中守着入沪道口的警察;去地铁站看给乘客认真量体温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应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之邀,走进门诊、走进病房……

20多个“疫情下的民生英雄”走到了汪家芳的笔下,这些写生小品,他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创作。

创作间隙,他推开家中那扇面向轻轨的窗,侧耳去听轻轨列车驶过的哐当声。这往日让他生厌的噪音,此刻却是悦耳的。他轻轻对自己说,那是城市流动的生命之声。


《巍巍中国情》(局部)

没有一个人物,但千万中国人隐于其中

3月初,一确定要举办“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主办方即向包括汪家芳在内的一批美术家、摄影家约稿。见过“疫情下的民生英雄”系列写生作品的朋友对汪家芳说,随便放大哪一幅小品,都会是很好的参展作品。

对此,汪家芳没有回应,他把自己关在位于闵行区的观缘文化创作基地里。整整一星期,他面对着画板沉思。画板上,宣纸已经铺就,5米宽、3.2米高的尺幅对他来说算不上挑战,但是,该如何画出14亿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大尺幅”?他问自己。

巍巍长城、雪山下的布达拉宫、五岳泰山之南天门;武汉的黄鹤楼、长江大桥、金银潭医院、协和医院;上海的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外白渡桥及援鄂的医院;火神山、雷神山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从全国各地出发驶向湖北的运输队伍……

一连串的创作元素,不断地在汪家芳的脑海中交替盘旋,由模糊到清晰,由杂乱到有序,画面一点点在展开……3月15日那天,汪家芳饱蘸浓墨,凝神聚力,落下了第一笔。

如今,在中华艺术宫,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这样一件作品:

画面上方中央,是守护中华的万里长城,烽火台和绵延的石阶,是中华民族走过的沧桑、走出的坚韧。

画面左上方,横亘着起伏的山脉,皑皑积雪,净化了世界,也净化了站在画前观看的灵魂。听,雪山下的布达拉宫,传来为中华祈福的诵经声。

画面中央偏右,黄鹤楼是当然的主角,它的千年屹立,是武汉不倒的城市精神。

画面右侧,武汉的长江大桥、金银潭医院、协和医院等地标性建筑纷至沓来;与之呼应的,是画面左侧的上海的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外白渡桥,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瑞金医院、华山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等援鄂医院的建筑。一条长江,流过两座城市;一份守望,连接祖国大地。一切,尽在不言中。


《巍巍中国情》(局部)

画面静中有动:一辆辆运送援助物资的车辆,似乎正要起程;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工地,挖掘机、起重机仿佛在轰鸣。

时空在此交错,地域发生穿插,汪家芳借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高度凝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宏大场面。他既用黑色晕墨的主基调,与楼层相隔之间的白色展现出的垂滴状态,诉说疫情带给人们的伤痛,又赋予所有标注“武汉加油”的标牌以暖的色调。它们的亮丽耸立,是武汉不孤独的宣告,是全国人民驰援的坚定。而整幅画以淡绿色彩铺地,青山绿水环绕着我们的城、我们的国,那又是我们可以共同期待与迎接的未来。

工笔与写意,块面切割与彩墨晕染,众多景观交相辉映,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力透纸背。整幅画没有一个人物出现,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隐于其中,是他们构筑了巍巍中国。

这样的巨幅作品,汪家芳一气呵成,竟然没有打一幅小样稿。


《巍巍中国情》(局部)

用艺术唤起对生命的敬畏

画面中,两座钟楼格外醒目,一座是上海的外滩钟楼,另一座是武汉的江汉关钟楼。两座钟楼的遥相呼应,似乎告示了2020年两座城市的不同寻常,更有着警钟长鸣的意味深长。

讴歌抗疫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是汪家芳的创作主旨,但超越一城、一国,展现人类的命运与共,更是他的殷切表达。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鲜有描绘或纪念历史事件的画作。尤其是唐宋之后,人物画不再是绘画的主流,文人士大夫把山水画视作向内寻求安宁的方式。但汪家芳一直在“破”这样的规矩。他曾说:“凡经典之作,叙说的总是‘此时此刻’,传递的总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最强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便是“此时此刻”。

绘画是一种静止的艺术,而“此时此刻”是不好抓的“活鱼”,但汪家芳说:“热爱生活就不会太难。”技巧是重要的,但感情比技巧更重要。他爱上海这座城,爱武汉那座城,更爱这个国和这个国的民。他希望用艺术驱散病毒的阴霾,也希望用作品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面对疫情,“我既不能像临床医生那样在一线抢救病人,也没有能力参与疫苗的创新研发,那就以自己的所长,用画笔记录那些值得记录的人与事。

记录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艺术介入人类所经历的灾难,意义就在于记录苦痛,也在于激励人心、凝聚共识。它因创作者的饱含深情,而触发观众的心灵共鸣。“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便是这样一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展览。《巍巍中国情》等一批优秀艺术创作,回答了灾难面前艺术何为的时代命题。

栏目主编:黄玮文字编辑:陈俊珺题图来源:由被访者提供

000.jpg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