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助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 --纪念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和上海音乐学院校庆93周年暨书画捐赠之际

文/汪家芳

000b.jpg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满眼秋色美景的时节,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纪念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国际艺术周”活动,上音聘请导演藤俊杰、媒体资深人士程峰、著名艺术家丁筱芳、著名油画艺术家谢楚余教授及本人为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作为艺术跨界的重磅举动。其间谢楚余教授向上海音乐学院以萧友梅、廖尚果(青主)、贺绿汀、周小燕等四位与上音息息相关的杰出师友的油画,丁筱芳及本人将36幅书画美术作品,内容涉及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捐赠上海音乐学院。

101.jpg

此次艺术周,探讨在当下如何深植红色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引导并培育学生做一个懂得历史,知行合一,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人”,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102.jpg


前不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目标令所有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使命的重大也让大家深感责任在肩。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最重要的是将其落实在作品之中,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拥有93年历史的国际知名院校,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等方面,声名远播,成效卓著。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重镇,在创作上,青主曾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而中国第一代职业作曲家且创作艺术歌曲而闻名者中,如萧友梅、黄自、谭小麟、贺绿汀等,无不是历史上赫然有名的人物。在表演上,包括郎毓秀、周小燕、蔡绍序、斯文桂等在内的著名校友都是中国艺术歌曲传插的重要人物。近年来,廖昌永院长正以构建中国音乐学科体系为使命,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平台,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人才培养,创作交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取得公认的成果。


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记得在2019年元旦的日内瓦歌剧院大厅,以及2019年5月7日奥地利维也纳古典歌剧院举行的联合国中文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教授,连续二次举行“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在钢琴演奏家孙颖迪伴奏下,廖教授以充满醇厚磁性的歌喉以及精致风雅的咏唱方式,倾情演绎中国诗书画的深邃意境和优雅美感。“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枫桥夜泊”;“玫瑰三愿”等16首荡气回肠的诗词歌曲,让所有出席盛典的各国友人,听得如痴如醉,直呼欢畅。

203.jpg


其间,我与丁筱芳先生作为中国艺术家,伴随着美妙的歌声,将各自创作的16幅水墨淋漓、色彩斑斓,蕴含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书画作品,徐徐映现在了每位观众面前。这些书画作品,是在深入细品与解读古典诗词内涵之后,从构图、形式等手法上经过反复思考完成,在意境、内涵、笔墨、形式等方面,都做了守正与创新的精心努力,力求画作既充满古意,也能体现当代海派书画家的精神风貌。

202.jpg


在联合国中文日仪式上,诗书画与艺术歌曲完美合一的高雅艺术氛围,令身临音乐会现场的各国外交使节以及维也纳观众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随歌曲意境不断起伏。“这绝对称得上高品位的艺术盛宴!”奥地利维也纳市长办公室副主任郭思乐博士担纲现场双语主持,他在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时说,“我曾经去过中国,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很感兴趣,这场演出太棒了,从书画到诗词以及歌曲都非常动听,震撼人心,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美妙的艺术感受。”

204.jpg


中国驻维也纳代表团大使王群,在音乐会演出后接受采访时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瑞士常驻联合国代表拉格纳大使认为:演出非常精彩,所有的语言都非常重要,是我们彼此交流的工具,可以加深彼此了解。

205.jpg


连续二次在国际舞台,与廖昌永教授联袂讲述中国故事的诗书画与艺术歌声合作,就是带有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实践。这使我意识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使命任务。作为新时代培养的书画家,我有责任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更自觉地在创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开拓格局,期待作品走进人民内心深处、牢牢扎根大地。

206.jpg


诗书画与艺术歌声珠联璧合


以我浅识,包括演唱在内的中国音乐,与古诗词以及书画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书法、绘画和音乐具有相同的抽象表达“语言”和相同的美的属性。二是,通感作用把音乐和书法、绘画的三者的“灵魂”溶化糅合在一起,化三为一,甚至加工异化。三是,书法、绘画创作和欣赏可以糅进音乐的精髓,从音乐的审美抽象性中化出书法、绘画之所归,完成达到这个“化”的契机。

301.jpg


书法、绘画与音乐分别由视觉和听觉感受声音和形象,然后传递到大脑,大脑在“通感”的作用下去感受美的意境。书法、绘画和音乐是和心灵接近的两种表情达意、陶冶性灵的抽象替代符号。一方面,人们借助着这替代符号抒发心底的感触,表现内心世界的“律动”,这内心世界的感触倾注于笔底便是移情。另一方面,欣赏书法、绘画和音乐,欣赏者又能从充满个性和一定情调的书法、绘画作品中,观照到自然,观照出他人心灵内蕴的神秘的“这一个”。还有,书法、绘画和音乐能够移易感情,改造精神。移自然万物化入吾境,充实心灵。通过移情自然之情而唤起心灵的“畅想”,那这种“畅想”引起的情感冲动,倾注于旋律之中,音乐便成了移情后心灵律动的“物化”符号。在书法历史上,移自然之情于书法创作中的范例举不胜举。如唐代颜真卿观“屋漏痕”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法,元代赵孟頫观夏云奇峰而入书等。

302.jpg


“诗”与“ 歌”相伴相生,它们如同一对孪生的姐妹,好诗的诞生激发了包括演唱在内的音乐形式多样化,而音乐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记载,“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的“韵律美”。

303.jpg


自古以来,中国诗书画艺术即有“三绝”之美誉。后人将唐朝诗人王维呈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境地,成了对诗词与书画作品评价的常用考语。前人有“唐宋人的诗画是密合后的超脱,而倪瓒、八大的诗画则是游离中的整体”之说。在我看来,诗书画三者有着必然的“内核”关联,诗书画三者间,既有异中之同,也有同中之异。以诗与书法关联来说,书法即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唐代孙过庭 《书谱》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齐,黄庭经则怡择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欢。”由此可见,字迹与书写时的情绪有关系,写者的情绪也会对作品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304.jpg


诗与画关系,有如同胞兄弟般之密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自然界中的山河大地、秋月春风、巍峨建筑、优美舞姿、悲欢离合等等现象,既是诗人随手拈来的创作元素,也是画家笔下亘古不绝的题材。连续二次,我配合廖昌永教授《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演唱曲目专题创作的《枫桥夜泊》等中国画,采用水墨技艺、工写兼备等特有手段,以月光下的枫桥、钟楼以及河道与船舶等为背景,勾勒出了诗作者张继羁旅愁思及冷寂孤单的游子情怀。书法与绘画以艺术品种来说,有着共同之处。一幅绘画供人欣赏,一幅书法也无二致。一幅好书法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绘画。我认为,书法与绘画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经历,又有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好的特殊因素。与其说“书画同源” ,不如说“书画同核”更能概括它们的不可分割之属性。

305.jpg


306.jpg


传播与弘扬海派文化任重道远


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吸纳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融合近代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等独特个性的文化流派。历史上,上海在五湖四海、南来北往、五方杂处、承接传统、贯通中外的交汇中,形成了养分富足的多元文化生态。这在客观上加速了海派文化的发育壮大,包括海派书画、海派京剧等艺术品类在内,均是这种文化生态的产物。

307.jpg


海派文化见证了上海的过去,也将伴随上海的未来发展。2019年间的连续二次与廖昌永教授合作,就是带有鲜明海派特色文化传播与弘扬的创新性实践。我意识到,海派文化是上海加快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大基因,具有上海特色和特有韵味。运用与弘扬海派文化这块金字招牌效应,对加快推动城市建设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08.jpg


海派文化还是上海城市形象的“活广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属于海派文化的内在特质。这种文化气质让上海可以实现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上海融入世界,让世界汇聚上海。同时,海派文化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的作用。“一带一路”的宗旨,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也注重人文交流、文明互动。在这方面,现今以及未来的艺术家有责任投身其中,积极参与并扩大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借鉴吸收融合各国优秀文化,发展自身文化,进而形成兼具世界潮流和地方特色的“新海派文化”。

309.jpg


多年从事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积累了一些个人心得。其中,传播与弘扬海派文化,让中华国粹艺术在国际舞台讲述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守正创新是继往开来的根本动力。艺术的价值,在于人性的发掘与提升,在于当下和未来意义的价值观的提供。“夫事不探其源者为无知;物不穷其理者为无智。路漫漫其修长兮,余将上下而摸索。”画山水,必须要看真山真水,写花卉,当然要学会写生。能写生才能反映生活,不反映生活便是死路一条。艺术创作上的守正与创新,必须向古人学,向同时代人学,向民间学,还必须跨界汲取新的科技知识精华。

310.jpg


丁筱芳、汪家芳合作


丁筱芳、汪家芳合作

(作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